结构式
CAS: 79-43-6
分子式: C2H2Cl2O2
分子量: 128.94
中文名称:二氯乙酸
二氯醋酸
英文名称: Dichloroacetic acid
dichloro-Acetic acid
2,2-dichloroacetic acid
dichloro-acetic acid
acide dichloracetique
性状描述:.无色液体。熔点5-6℃,沸点193-194℃,102℃(2.7kPa),相对密度1.5634(20/4℃),折射率1.4659(22℃),能与水、乙醇、乙醚混溶。
用途: 用作有机合成中间体,二氯乙酸用于制二氯乙酸甲酯(氯霉素中间体)和医药尿囊素及阳离子染料等。
参考文献:
1 一种生产二氯乙酸的方法 中国专利 1996 专利号:CN-1129210
2 联产二氯乙酸甲酯和巯基乙酸的方法 中国专利 1997 专利号:CN-1143633
3 聚1,4-苯二氯乙酸-1,8-二氯代辛撑基二苯酚酯的结构和液晶行为的研究 (摘要) 朱珍;吴和融;李世
4 一氯乙酸、二氯乙酸、乙酸混合组分的UMR法定量分析 王东升;陈紫燕;孙万赋;潘晶明 新疆大学学报(自然科学版) 1985 (2),6-11
5 乙基氰乙基纤维/二氯乙酸溶液的红外光谱研究 黄勇;何建强 广州化学 1988 (4),19-25
6 三氯乙烯氧化制二氯乙酸甲酯小试探讨 龚升午 湖南化工 1989 (3),26-29
7 二氯乙酰氯法制备二氯乙酸甲酯的试验报告 王业浩;刘仁国;张培新 沈阳化工 1989 (6),2-4
8 一氯乙酸甲酯──二氯乙酸甲酯汽液平衡数据的测定 林芝毅 山东化工 1990 (3),21-25 ;图
9 温度对乙基-乙酰基纤维素/二氯乙酸溶液的中间相织构的影响 黄勇;周建叶 图2,参考文献6
10 甲基氰乙基纤维素/二氯乙酸液晶溶液的红外研究 巫炳坤;龙福金;蒋苏洪;黄勇 功能高分子学报 1991 (1),60-64 ;图6,表2,参4
11 甲基-腈乙基纤维素/二氯乙酸液晶溶液的折射分析和织构研究 黄勇;巫炳坤 CHINESE J. POLYMER SCIENCE 1992 (2),180-186, ;图6参14。
12 纤维素衍生物/二氯乙酸液晶溶液的织态结构 黄勇 广州化工 1992 (1),11
13 甲基纤维素/二氯乙酸液晶溶液的相转变 黄勇 广州化学 1992 (4),36-43
14 反相离子对色谱法测定兔血清中二氯乙酸钠的浓度 文爱东;顾斌;王纪保;宋龄;蒋永培 药物分析杂志 1994 (5),28-31 ;图3表2参7
15 利用二氯乙酸合成5-(4-羟苯基)海因 吕志平;李福祥;薛建伟;秦梦庚 中国抗生素杂志 1997 (1),78-79
16 二氯乙酸甲酯中各组份的GC/MSD测定方法 张淑琼;田继军 广西化工 1998 (1),55-56
17 高效波纹填料塔在分离一氯乙酸甲酯和二氯乙酸甲酯上的应用 董哲;王海超 辽宁化工 2001 (5),223-225
18 一种生产二氯乙酸的方法 吕志平;李福祥;薛建伟;秦梦庚;庞建英 中国专利 1996 专利号:CN-1129210
19 联产二氯乙酸甲酯和巯基乙酸的方法 李福祥;薛建伟;吕志平;秦梦庚;庞建英 中国专利 1997 专利号:CN-1143633
20 联产二氯乙酸和巯基乙酸的研究 李福祥;吕志平;薛建伟;吴岚;张锡瑜 精细化工 2000 (6),363-365
21 壳聚糖在二氯乙酸中的溶致液晶性 胡钟鸣;李瑞霞;吴大诚;刘洪斌;孙玉山;吴立衡 高分子学报 2000 (1),46-49
22 壳聚糖/二氯乙酸溶致液晶的热致相转变 胡钟鸣;李瑞霞;吴大诚;孙玉山;刘洪斌;吴立衡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1999 (1),153-155
23 用二氯乙酸合成尿囊素的研究 薛建伟;吕志平;李福祥;秦梦庚 中国抗生素杂志 1999 (3),224-225
24 由二氯乙酸甲酯合成乙醛酸 周鸿娟;傅德才;秦雪燕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.自然科学版 2003 (5),490-492;参6
25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清中二氯乙酸钠的浓度 林莉;陶凯;张辉 光谱实验室 2005 (6),1220-1222
26 离子色谱-串联电喷雾质谱法检测自来水中二氯乙酸和三氯乙酸 刘肖;史亚利;王碗;蔡亚岐;牟世芬;丁晓静 分析化学 2007 (2),221-226
27 可见光驱动TaO_xN_y制备及其在降解二氯乙酸中的研究 姜俊艳;孙晓君;井立强;魏金枝;颜婉茹;白刚 化学研究与应用 2008 (10),1345-1348
28 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甜菜碱中的一氯乙酸(盐)和二氯乙酸(盐) 何沁桂;姚晨之;严方 日用化学工业 2008 (6),409-412
29 离子色谱法测定椰油酰胺丙基甜菜碱中一氯乙酸和二氯乙酸 雷小英;夏雄燕;方灵丹 日用化学工业 2010 (2),141-14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