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稀释异噻唑啉酮
异噻唑啉酮稀释问题,好象已经变成一个热门的普遍话题。由于异噻唑啉酮的商品形态常见的规格有14%,4%,2.5%,1.5%,偶尔也可见到60%,19%,10%,3%。面对这样的规格分布,聪明的经销商和用户,往往设想“我要是自己用高浓度的稀释成低浓度的多好?”是啊,这确实是一个小窍门,比如广州地区,14%的异噻唑啉酮只卖2万元/吨,有的甚至更低;但是1.5%的异噻唑啉酮却可以卖到1.1万元/吨,化妆品级的甚至可以卖到2万多元/吨。由此可见,从14%稀释到1.5%,比直接购买1.5%的商品那是太划算了。对于经销商而言,何止划算啊,简直是暴利啊。既然有这种好事,为什么这种“明显”的套利空间竟然可以长期存在呢?
显然,稀释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,并非用水稀释一下就完事了。有人不假思索就自以为是地“配制”了,结果会怎样呢?今天在某网站看到一个重复发了好多遍的求助贴,他说他是某公司的技术员,他把14%的异噻唑啉酮稀释成1.5%的,结果液体的颜色变得很深,还有沉淀物,给公司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。这是一个典型案例。
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。有人问我,他说他想把异噻唑啉酮和1227复配在一起,可是结果却总是浑浊、颜色变深。这是为什么?能否加入表面活性剂使之相容?有一个江苏的朋友问,能否用热水稀释?
看来,异噻唑啉酮的稀释确实是许多人关心的问题。要解决好这个问题,首先自己要搞清楚稀释的应用范围是什么?是用在水处理药剂?还是用在纸浆?还是涂料?还是化妆品?不同的用途,稀释方法是大相径庭的。如果弄错了,比如把用在纸浆的用在涂料上了,那就很可能给用户造成危害(破乳或絮凝)。美国某品牌的异噻唑啉酮1.5%的,价格可以长期高居2.6万元/吨的高位;它可以保证适用于水性涂料,你能保证适用吗?
不管怎么样,稀释的成败是很多因素的函数,粗略分析,这些因素有原液的品质(也许有的原液本来就不适合稀释呢),溶剂,稳定剂,其他辅助成分等等,不一而足。总之,有些原液不一定合用,有时溶剂不一定是水,稳定剂也不一定用(用也不一定是什么化合物),其他辅助成分或有或无;还得看用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