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为您提供化工资料查询,分享技术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!

2-氰化吡啶

规格:99%
包装:25kg/桶
最小购量:1kg
CAS:100-70-9
分子式:C6H4N2
分子量:104.11

结构式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CAS:100-70-9
分子式:C6H4N2
分子量:104.11
 
中文名称: 2-氰基吡啶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2-吡啶甲睛

英文名称: 2-Pyridinecarbonitrile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2-cyanopyridine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2-pyridyl nitrile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picolinic acid nitrile
 
性质描述: 低温下为白色至淡黄色晶体,熔点29℃,沸点212~215℃,折射率1.5290,密度1.081g/cm3;溶于水、氯仿、乙醇、乙醚;其N-氧化物熔点121℃

  氰基吡啶水解生成酰胺或羧酸,还原得到3-氨甲基吡啶,与格利雅试剂作用得到吡啶基酮。

生产工艺:在五氧化二钒、二氧化钛和三氧化钼的三元催化剂条件下,连续气固相氨氧化2-甲基吡啶合成2-氰基吡啶。
 
质量标准:
含量 ≥99.0%  (以干品计)
灰分 ≤0.3% 
水分 ≤0.5%
 
用途: 在制药、染料等工业中用作中间体。

  农药领域 环保要求的日益严格以及先导化合物发现难度的不断提高,使人们在追踪新型结构除草剂的同时,逐渐将目光转向杂环取代除草剂的研究与开发。吡啶取代是杂环取代除草剂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,发展十分引人注目。通过2-氰基吡啶合成的新型除草剂毒莠定具有用量少、选择性高、毒性低、在土壤和植物体中的残留量小和残留期短的特点,主要适用于小麦、玉米、高粱,可以用来防治大多数双子叶杂草、灌木。国际市场处于成熟期,已有多种剂型和复配混剂在北美、南美、欧洲、大洋洲、东南亚等经济较发达地区广泛应用。

    食品、饲料添加剂领域2-氰基吡啶可用于合成吡啶甲酸铬。铬是一种必需营养性微量元素,吡啶甲酸铬是一种极有前途的新型营养性饲料添加剂,能提高母猪的繁殖能力和生产性能,提高鸡的产蛋和孵化率,提高奶牛的产奶量和牛的生长速率。国外研究起步早,进展快。我国有机铬的研究及开发应用起步较晚,但发展速度也较快,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研制的吡啶甲酸铬已成功应用到养殖业中,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应用效果和经济效益。

异构物:
3-氰基吡啶的熔点51℃,沸点201℃;N-氧化物熔点176℃。
4-氰基吡啶的熔点80℃;溶于乙醇、乙醚和苯;其盐酸盐熔点199℃(分解),N-氧化物熔点221℃。

相关标准:
HG/T 4477-2012  2-氰基吡啶 2-cyanopyridine


参考文献:
1 4-氰基吡啶测定方法  李林  北京医药工业  1984  (2),20-22 
2 3-氰基吡啶与Grignard试剂的反应研究  高风兰;焦克芳;丁振;宋鸿锵  化学学报  1987  (9),922-925 
3 氰基吡啶的聚合反应及其动力学  孙录应;黄志镗      图4参3 
4 3-氰基吡啶-水-苯三元体系液液平衡的测定  胡竞民;石秀坤;云彤  石油化工  1992  (1),38-42 ;图3参2 
5 3-氰基吡啶微生物转化产物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  李文忠  色谱  1993  (2),76-78 ;图4表2参2 
6 3-氰基吡啶水合酶产生菌的筛选及其酶形成条件  赵爱民;李文忠;杨惠芳  微生物学报  1994  (2),131-136 ;图3表2参14 
7 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药物中异烟肼、异烟酸、bob手办官网安卓版 和4-氰基吡啶  钟展环;李梅;饶竹;曹桂芳  分析测试仪器通讯  1996  (3),138-143 
8 N-烷基-氰基吡啶酮的一种新的合成方法  彭勃;程侣柏  中国专利  1997 专利号:CN-1158845 
9 氰基吡啶羟基化转化菌的筛选初报  梁明祥;袁生;张湘宁;徐尚成  南京师大学报.自然科学版  2002  (4),122-124;参17 
10 水溶液中2-氰基吡啶的气相色谱分析  肖景娴  精细化工中间体  2004  (4),71-72 
11 4-氰基吡啶的合成  徐洪顺  合成化学  2004  (3),227-228 
12 1-(4-硝基苯基)-3-(5-氰基吡啶)三氮烯的合成及与镍的显色反应  顾勇冰;张春牛;郑云法 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. 自然科学版  2006  (6),540-542 
13 2-氯-3-氰基吡啶的合成与应用  刘振香;陈鋆  广东化工  2007  (5),56-58 
14 高效催化3-氰基吡啶腈水解酶新菌株的筛选  杨春生;金超;周文瑜;王学东;魏东芝 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. 自然科学版  2010  (5),645-650 

Baidu
map